隆亚村新建成的风力发电项目。王刚供图
位于甘德县扶贫产业园内的甘德县三江源生态畜牧业发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饲料。本报记者张鹏摄
四年前,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上贡麻乡隆亚村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子。地处高寒、草场贫瘠、交通不便……似乎贫困村所具备的特质它都有。
那时候,热吉带着三个孩子住在帐篷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住新房这样的念头,似乎从未有过。
55岁的村委会主任卡保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毕竟,在这个多户村民中贫困户占到近三分之一的村子里,脱贫二字就像草原上的邻居一样,看着近,离得远。
直到王刚的到来。
年10月,带着接到任务时的意外和语言不同的压力,新任隆亚村第一书记的中国农业银行甘德县支行行长王刚走马上任。在村委会办事的老乡一看新来的扶贫干部是前些年给自己办过贷款的王刚,乐了。
“王刚,你咋来了?”
是啊,我咋来了。王刚心里都有些嘀咕:都说隔行如隔山,银行的业务工作自己从没怕过,扶贫这事儿自己能干好吗?可看着老乡脸上的笑容和眼中的期盼,王刚似乎渐渐有了些底气。
调研一个月后,王刚找到了隆亚村的“病根”,除了草场、气候等客观因素外,牧民们思想观念陈旧,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收入渠道十分狭窄。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冬天很多村民不储备饲草,完全是靠天养畜,牲畜死亡率高。”
一次次开会,一次次交心。在多次同村“两委”集体“会诊”后,王刚开出了一张张让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双赢的“药方”:
带领乡上的领导干部和5个村的村“两委”班子成员、社长等28人组成学习观摩团,到黄南藏族自治州学习借鉴当地在扶贫和生态畜牧业工作中好的做法、措施和经验。回村后,王刚趁热打铁,多方筹措资金修建畜棚、翻地种草、购买奶牛,带领村民成立奶牛场。仅当年冬天,全村每家每户都领到了几捆草的分红。
心齐,发展就快。
看到了村上的变化,贫困户的积极性也被逐渐调动起来。为了帮助他们持续稳定增收,王刚在州科学技术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甘德县仁和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为68户贫困户争取扶贫产业贷款万元,不仅在村里安装了70台8kW风力发电机组,还在64户易地搬迁贫困户的院里修建阳光房,安装太阳能光伏板。
“这个项目是去年10月份实施的,等到项目投产后,会优先招聘本村的贫困户并对他们进行免费培训,让能胜任岗位要求的贫困人口参加风电工作,通过风电岗位得到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并网发电后每年10%的收入都会用来给贫困户分红。”王刚说,除了在棚上搞发电,他们还在棚下搞中藏药材和蔬菜种植,其中,仅藏红花种植一项,贫困户年收入就能增加元。
住在半山腰上的旦青是五社的社长。几头牛,草山少,一家七口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为了贴补家用,旦青也时常外出打工,可苦于没有一技之长,总是收入甚微。在入户时,王刚发现,对于今后的发展,旦青很有自己的想法,倘若能有一笔发展资金,这家人的脱贫之路一定走得更顺畅。
无独有偶。经过调查,村里像旦青一样缺少发展资金的贫困党员不在少数,于是王刚多方奔走,在州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向17户建档立卡户贫困党员争取党员脱贫贷款68万元。
“听书记说村上有针对我们贫困党员的贷款,我就申请了5万元,买了十几头牛干起了老本行,两年时间,家里已经有30多头奶牛了。”
冬日的午后,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趁着天气好,王刚打算到乡政府旁的新村了解一下村民准备过冬的情况。通过易地搬迁政策,村上的60多户贫困户早已搬迁到了这里。
远远看到王刚走来,村民笑着迎了上来。几个在巷道里打闹的小孩扯着嗓子喊了起来:王刚又来了!
作者:咸文静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