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6.html
4年前,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洲甘德县江千乡协隆村,山西省汾西县勍香镇勍香村、杨木山村,人均年收入均不足元。中铁十七局集团党委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践行央企责任,分别派驻扶贫人员驻村帮扶村民脱贫致富。
4年来,中铁十七局集团先后投入余万元,帮助村民振兴产业经济、拓展致富路径、增智振志,对口扶贫的3个村子相继脱贫摘帽,人均年收入均超过万元,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十七局力量”。
陈奋健调研甘德县扶贫产业园
扶贫路上,协隆村的脱贫致富情况始终牵动着中国铁建主管领导的心。年8月3日,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奋健深入扶贫点,看望慰问了十七局驻村扶贫人员,并就扶贫开发思路进行了交流。年6月9日,中国铁建总裁庄尚标专程慰问了协隆村贫困户,并参加了十七局帮助牧民购买牲畜保险捐赠仪式。
庄尚标代表中国铁建向甘德县捐助帮扶资金
围绕如何做实、做长远协隆村扶贫产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宏伟多次赴扶贫点,部署帮助协隆村“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具体举措。年4月,甘德县已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陈宏伟调研农特产品消费扶贫情况
01
产业扶贫,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扶贫最关键的是让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带领村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产业管长远”。针对汾西县勍香村、杨木山地处吕梁山脉、交通闭塞、外出人员打工多的特点,年11月,集团公司党委带领6名驻村扶贫队员,与村支“两委”研究,决定探索实行村级集体经济。为了从政策上加强引领,集团公司党委建立了与驻村扶贫队、村“两委”联系沟通制度,着力把企业管理理念带到农村,定期深入扶贫点召开专题会议,经多方考察论证,确立了“变扶贫为致富、打造完整芦笋产业链”思路,加快村民脱贫致富步伐。
如何带领村民积极参与到芦笋种植中,解决好村民怎么种、卖给谁的后顾之忧?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郑力多次带队调研推进芦笋产业。扶贫队员深入村民家中,广泛宣传发展芦笋产业经济的广阔前景,邀请专家授课,为村民种植芦笋提供技术帮助。先后筹到余万元资金,种植多亩芦笋,建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产业分红等多种形式获得收益。
郑力带队调研芦笋产业
“按今年芦笋市场收购价,一亩地收入1万元是没有问题。以前出去打工顾不了家,现在家门口打工,每年就能多挣0多元,还能多陪伴父母孩子”,村民侯海山感慨万分。
“村集体经济从零收入到年收入万元,现在村民人均年收入都超过了10元,从脱贫摘帽到新生活迈进,这都多亏了十七局的帮助”,勍香村党支部书记刘红星讲。
在千里之外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洲甘德县协隆村,当地的村民们一直延续着父辈“靠天吃饭”的畜牧生活,全村户,贫困户就有93个,属于国家级贫困村。
没有产业创造产业。年,集团公司在中国铁建的统一部署下,帮助建设协隆村万亩饲草基地,既治理改良了黑土滩的生态质量,又能给协隆村村民每年每户分红元,外加两捆优质干草;年,50万产业资金入股当地的雪山农牧公司,每年贫困户可享受8%的分红;梳理政策后,向甘德县民宗局申请资金30万元,在协隆村建起民族服装加工厂,让越来越多的牧民在家门口就业。
协助协隆村建立的服装加工厂
02
消费扶贫,让村民的致富路径更宽
农作物、土特产是发展兴旺的根基,它们销路畅、卖点新,村民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也才能从“吃得饱”迈向“吃得好”。协隆村地处海拔米,山谷纵横,制约村里发展最大的障碍除了眼前的高山草原,还有村民心中的“大山”。村里冬虫夏草、贝母、蕨麻等特色产品,受自然环境和观念认识的制约,再好的东西也不好卖不出去,甘德县江千乡党委书记万德说。
而勍香村、杨木山村的核桃、玉露香梨和糖心苹果等农产品,同样因销路问题,影响着村民致富增收。
了解到相关情况后,集团公司党委与驻村扶贫人员制定了消费扶贫方略,让“农特产品走向市场”成为村里最响亮的口号。
在协隆村,通过建立甘德县扶贫产业园区、电子商务平台,仅年就销售量翻倍,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年12月,甘德县江千乡党委专程送来“精准扶贫,普惠于民”的锦旗,感谢十七局对协隆村的精准帮扶。
江千乡向中铁十七局集团赠送锦旗
在勍香村、杨木山村,建立扶贫超市,实施“实体店+电商+合作社”销售模式,连接起有效的供求关系,核桃、香梨远销河南等省份,销售量达万元。当地还涌现出众多致富能手,形成巾帼创业基地,仅半年就带动55户贫困户脱贫。
为了进一步帮助村民拓展销路,集团公司党委积极探索“以购代捐”消费扶贫模式,依托企业覆盖全国的工程项目,建立“一对一”扶贫订单。近两年来,集团公司还将勍香村、杨木山村绿色蔬菜供应到总部食堂,对点采购农特产品近百万元,有效调动村民脱贫致富动力。
03
教育扶贫,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除了贫困户,十七局党委最关心的还是孩子们的教育。“抓扶贫要抓教育,抓教育就要从孩子抓起。”集团公司针对扶贫村的具体情况,精准施策。
在协隆村草原上,不少牧民觉得上学用处不大。每年4月开学之际,因牧民思想观念的问题,好多本该返校的孩子都没有去学校。他们还时不时抛出这样的问题——干部们,你们帮我们想想孩子上学了,谁为我们管理草山?家里的牦牛谁来放?
针对这一情况,十七局的驻村书记走家串户,一趟趟走访了解,一遍遍劝说谈心,向牧民宣传九年义务教育法,让村民认识到“扶贫先扶智”的道理,全力落实中央的“控辍保学”政策。年以来,先后“抢”回44名适龄儿童重返校园。
驻村书记说服村民让孩子重返学校
为了让草原上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有效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集团公司党委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为甘德县青少年成长学习提供全方位保障。年以来,在中国铁建党委的统一安排下,集团公司配合建设了占地面积4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为牧区青少年开展寓教于乐活动的新场所。协助建立“铁建爱心助学基金”,每年对品学兼优和特殊学生,给予奖励和精准资助。
在勍香村、杨木山村,集团公司党委积极与驻地学校开展互动活动,为贫困学生送去学习用品、慰问金和衣物,改善孩子就学环境。
精准扶贫,不仅让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真正的变化,也在脱贫致富思维方式上发生着蜕变。相信,脱贫摘帽后,只要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村民们日子定会越过越红火。
主办单位:中铁十七局集团党委宣传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