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吉寅
一
在人们还无法用文字记录过程的时代,关于祖先的故事只有传说。就象黄帝的传说是真实一样,神话属于传说,但传说却不是神话。神话是虚无夸张的;传说却是没有文字的记忆。
二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的群落在进行着交融,特别是在中国这一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姓氏、族别、语言都不是纯粹的,不能用这三者来鉴别人们的血统——姓氏可借改,族别可互换,语言可变通。团结融合是历史的进步。
三
条件是个历史的概念,条件的好坏是相对于历史的发展而言的。当人们还处于人口稀少、生产工具低劣,还不能大规模地引水造田从事先进的农业生产之时,就山区来说,山坡的条件就要比平地优越得多——旱土较易开垦,可进行简易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山坡竹木果树野物较多,便于猎狩采摘;在与别的群落发生冲突之时,住在坡上可据高制敌。这就是人们最初多在山坡上扎寨的原因。当历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时(人口发达、生产工具进步、社会安定)人们才开发了平地,从而形成了众多的新村落。平地比山坡好是后来的观念,历史并不一来就是这样。
四
祖辈们都这样说:我浯农(卧龙)碧齐(丙池)的吴家是从吉首的溪头、向老迁来的,到现在不知道成了多少代多少年了,也不晓得是哪个上来的,卒葬于何处。三个太公叫吴京、吴宁、吴岳,一个在溪头,一个在向老,一个在三岔,不晓得我们是哪个的子孙。三个太公分手时拆鼎三分,各执一块,作为久后相认的物证。溪头向老那边还留得有一座山,若果我们这些子孙在外面生活不下时可以回去经营。起初在留要(泉名)下寨,旧址就是现在春生家坐的那栋朽房,鼎块也藏在那里。留要四周竹木深茂,果树满山,鸟语花香。一天,人们在不远处的一棵树上摘桃子,桃子落地发出嘟嘟嘟的水声。跟着下看,人们惊喜地发现这里有个大水槽,槽边有口大泉,形似巨龙张嘴,泉水从龙口流出,清凉宜爽。于是人们又聚集在这里下寨,寨名也因此而叫浯农,卧龙寨名即由此而来。浯农是苗语,浯为水,这里指泉水,农为槽,指泉口形状;卧龙是音译,即槽形泉,而不是卧虎藏龙之意。
浯农吴家忌吃狗肉:一太公祭坟时醉酒酣睡,失火起灾,醒来时四周的草本全被烧焦了,唯自己躺卧的草地上是湿漉漉的,跟着的小狗全身还在滴水——这就是自己幸免于难的原因——小狗下田打水救了他。于是发誓子子孙孙不吃狗肉。
五
来到浯农后,吴家子孙发达,再加上后来的几个姓氏,浯农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几百户的大寨子,直到现在我寨仍有老寨大寨之名——猛让,尽管现在只有一百多户了。先辈们艰苦创业,克勤克劳,把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建设成了田园坡土。由于各种原因,以后子孙又相继分散:有的到附近的丙池、排当吾、董马库守田守土,有的则到外地逃难谋生-—有的到排碧的板栗,有的到长乐的谷坡,再从谷坡发展到雀儿庄,桃花;窝勺的老天坪,沙碧,大冲,保靖的水田河等地区(年代人物不详)。为了不忘故地,远去的人们都把我寨叫做猛让;猛让是苗语,兼有大寨和老寨之意,这里主要指老寨。
六
窝勺的岩寨是吴家的又一发详地。他的子孙很多,遍布窝勺,折腊,下寨河,长乐的长潭,米粕,道二,龙潭等地。这些地区正好与谷坡、沙坪、大冲等地交错相处,因而这里自然形成了两大派系——谷坡吴和岩寨吴。两家一直通婚,但谁也说不清楚原因。双方都自称是真正的吴,说对方是伍姓变来的,是假吴,搞到红白喜事的贺彩挽幛不敢署姓,以免争执。他们都执同一的传说:吴姓是伍姓的舅家,朝廷不准姓伍的考官,于是姓伍的便改作姓吴来考官。一说武则天垮台后其族人改从姓吴避难;一说吴三桂本娃伍改从姓吴考举。二者都是无稽之谈,利用历史名人乱扯。若果历史上确实有过伍姓改从吴姓的话,那么下面这一分析略为靠谱:吴、龙、廖、石、麻是湘西特别是吉首地区苗族的大姓大族,组成了苗族的主体部分,是苗民起义的主要力量。朝庭为了瓦解起义,硬说什么只有这五姓才是苗族。起义被镇压后,苗族地区举办教育,由于基础差,在考试中朝廷则予以照顾,于是有的伍姓文人便改从吴姓,就如当代有些汉族人士改从少数民族争取照顾一样。
七
到底我卧龙丙池是从哪里来的,由于文化的落后,祖辈们留下的只有传说。于是我早就想把她弄清楚并写成文字的东西留给下代,以免代传代远,越传越误。到窝勺后,该地区不仅吴伍通婚,吴吴也通婚,而二者正是祖辈们给我们讲这是不允许的,我们上边(吕洞山区)也不存在这种现象。双方争论不休,这就更激起了我急于考证族源的念头。
岩寨。
八
为了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我走访了花垣的谷坡、岩寨,保靖的水田,吉首的三岔坪、三十崂、上老、振武营、溪头、城江、勤丰,龙山的石羔乡和红岩地区,永顺的首车地区和永龙桥地区,古丈的茄通乡科布车等地,访问当地的老人和明了族谱的人,最后在溪头,振武营和科布车得到了喜人的收获:祖辈们的传说在这里得到了应证。
上老以前叫向老,老人们讲对了,那里的族谱如是记栽。上老有个山叫众山,是溪头大房人的,他们没有听说过是留给我们的。上老的大房人(长子)不吃狗肉,那是由于迷信巫事,与我们的传说不同。三岔人不吃祭粑,老人们也讲对了,这与三岔自己的传说是一样的:弟弟性懒,不肯起床打祭粑而发誓不吃祭粑。城江,勤丰(得军,梅句)是三岔人而不是浯农人。三岔、溪头、上老同一祖公,但上老、三岔却没有与我们相关的传说,他们甚至不晓得卧龙丙池的存在。唯有溪头人说(代代如此)他们的四房人逃难到浯农碧齐去了,四房脑(坡)就是他们的家山。这与我祖辈的传说完全吻合。百里遥隔,传说如此同一,这并不是偶然。这就足以证明了我们是溪头的四房人,是吴京的子孙,吴陨艮的后代。关于四房人他们在族谱上有所记栽,虽然谱书上说是去了科布泽(车),但却从来没有这样的传说。他们猜想,四房人迅即又从科布泽迁到了浯农碧齐,老人们才这样给他们说。正确:科布车人说他们是南京十排楼(四排楼)姬家巷人氏,姬姓改吴,祖公因修京城殿犯王法而逃难到湘西,到花垣,最后来到称丫苦和宋记比挑(土家语,即科布车),人口在这里得以安居和发展。遂分为三房(祖公在逃难过程中,由于狗的放哨相救而脱险,故子孙不吃狗肉)。后由于穷困,有几个三房公又回到花垣老家谋生。溪头人只记得浯农而遗忘科布车,当是由于浯农地近先人们时有往来而科布车天远往来断绝的原故。折鼎三分实有其事,但把它说成是京、宁、岳三公的事则是由于年代久远而误传。我们是溪头人,而许多老人却给我们说是向老人,这是为什么呢?溪头向老的这一传说可以说明:四房人手脚不干净,常惹祸,溪头人讨厌他、不理他,所以他不愿接近溪头人而对向老人热情,从而也把自己说成是向老人。
九
同一祖公,各地的语言,族别却略有不同:溪头、上老讲汉话,汉族;振武营讲汉话,苗族;振武营人就是溪头人,是新近从溪头迁过来的。三岔坪苗族,讲苗话;科分车土家族,讲土话。上老历史上曾是苗族——苗族哲学家理学大师道学先生吴鹤就是上老三房吴谷度的七世孙。从地理上看,三岔坪地形较好,振武营、溪头次之,上老、科布车稍不如前二者,主要是缺水。
十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和姓氏,但却没有文字和汉姓,凡汉姓都是借用的,吴娃就是汉姓的借用。谷坡与岩寨的真吴之争没有必要,因为谁也不是真吴。虽然两家都署名延陵堂,但这一堂号也是改姓后借用过来的,而不是自己的堂号(廷陵堂在江苏,由于吴季礼世守廷陵而得名,吴季礼是黄帝后裔太伯、仲雍之后)。苗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由于没有文字,许多自己的东西现已无法清楚了,因而有时也会把别人的一些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同一族中字派各地不一也是由于没有文字相传而造成的正常现象。但是,相对于土住吴来说,谷坡是后来的姬改吴,两家血统不同,同姓不同宗。由于谷坡不晓得这一情况,我卧龙自己也说不清楚,因而才有上面的争论。但是,既然都是吴姓,那么下面的这句话还是比较明智的:联姻称表亲,不婚叫家门。
十一
一说吴家先在浯农扎寨,京、岳二公是从浯农迁往溪头、三岔的,三公折鼎足分,有一山兄弟都争着要,因而留着不分,此山也就叫勾几占,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关于勾几占的传说,应当是尔后哪个太公分走其它地方的传说(一说为本寨吴龙两家之争地),绝不是京、宁、岳三公的事。把它说成三公的事是误传。因为,苗族的迁徙路线是沿河而上,从吉首到保靖、花垣,而不是相反;溪头的族谱上更是明白地证明无有此事。
十二
我们是溪头的四房人,是吴京的子孙,吴陨艮的后代。陨艮公于明朝正德年间出走,时间是公元一五0六年至一五二二年间,其重孙吴念发于崇祯八年(公元一六三五年)从科布泽回到溪头祀祖清业。若是念发的子孙定居浯农的话,那么我卧龙的寨史大约有三百五十年左右。现我寨上有字可考的最古一墓是葬于排当吾坡脚岔路口吴再贵的墓,是嘉庆二十一年立的碑。嘉庆二十一年即公元一八一六年,距今一百八十二年,这就是我寨有字可考的历史了。
十三
姬改吴氏考
姬改吴氏,出于圣公姬德麟之后。世居南京,族闾甚巨,在南京城内形成四大族,每族建有旌表坊,故有姬家巷四排楼之名也。
时逢元末,烽烟四起,明太祖洪武起兵灭元,陈友谅据江西反。圣公与友谅系嫡戚,恐害致身,于洪武元年(公元一三六八年)十月十三日,携子京、家眷及文卫二公(德龙、德凤)寅夜逃出。
十一月,逃至武昌,恐关吏盘查,乃与子改姓吴氏。洪武二年,逃至宁乡,生次子,因以宁名。洪武五年,逃至岳州,又生三子,爰以岳名。洪武八年,逃及常德,治衣装,因常德德字,犯本名德麟之讳,乃更名吴放南。
洪武十二年,上迁辰州(沅陵),放南公与文卫二公折鼎足分,文公居辰州北河口,卫公往辰溪漯河口,放南公独进峒河,寄居吴京坪。
洪武二十八年,放南公卒。葬于吴京坪北山之阳蜀鸡窝。
永乐元年(公元一四0三年)吴宁公由吴京坪徙居上老。
永乐三年(公元一四0五年),吴京公徙居溪头。
吴岳公寄情山水,飘流四至,与三岔坪人友善,定居三岔坪。其后裔昌盛发达,分布于三岔坪、三十崂等地。
十四
姬改吴氏派次
初代派次:祖放南京,为因陨议,纪念国凤,勿忘先帝(以上派次,末四字命名未尽)。
中代派次:从汉自志廷再忠,承家清玉庆长洪。开元学肇黉光大,礼义兴群道可通。
垂后派次:百行逊让孝为先,昌发其祥富贵全。永代平安乐受福,祖国善化起文宣。
上老中代派次:启有应世正天景,文明显耀祖宗恩。德盛荣华泽永茂,安邦定国必修身。
十五
世系表
吴放南(姬德麟)吴京、吴宁、吴岳;
吴宁吴晚哥吴离耶吴阿贾、吴乔寿、吴谷度、吴理山;
吴岳吴德荣;
吴京吴为吴因周吴陨乾、吴陨坤、吴陨震、吴陨艮、吴陨离、吴陨坎、吴陨兑、吴陨巽、吴陨满;
陨艮公是石木美术制琢者。因明正德王修谨身殿,奉征当匠琢,误削龙眼获狱。后释归,族人畏其累祸,拒不欲归。公率子孙逃于永龙边域,有世裔住科布泽。崇祯八年(公元一六三五年)其重孙吴念发归祀祖清遗业。四房下传:吴陨艮生吴议超、吴议群,吴议群生吴纪官,吴纪官生吴念发,吴念发生吴国正、吴国喜。
附:
1、浯农(卧龙苗寨):即花垣县董马库乡卧龙坪村。
2、碧齐(丙池苗寨):即花垣县董马库乡丙池村。
3、姬改吴氏考:吉首溪头吴氏族谱。
4、卧龙丙池派次:朝廷再盛正天景,元吉宰相大有清。
5、吉首市双唐乡三十崂新撰吴氏字派:胜庆有应正,志仕国朝庭;延陵兴宏武,智广德安文;民昌传永固,继承万代荣。
6、岩寨吴派次: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
7、七律:卧龙坪卧龙岗并卧龙泉,子孙渊薮四百年。遍地良田先辈苦,千秋小院后生欢。文明要共世人享,武勇还需智翼添。年少青春多壮志,五州四海展雄才。
8、步天台(哥卡):三皇问卦步天台,四象分星历宿垣。巍巍石林龙虎豹,赫赫雷神洞瀑泉。云雾层层山海树,霞光道道烟波潭。百岁临峰增寿老,少小展翅定坤乾。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