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科扎加的清闲生活记下藏科乡人民

“阿科”是安多藏语中对父辈男子的敬称,而“阿科扎加”则是下藏科乡干部群众对乡调解委员会主任、人民调解员敖合扎加的爱称。从村委会主任位置上退下来之后,闲不住的阿科扎加充分发挥自己熟悉乡情村情民情的优势,拥有了新的身份——人民调解员,先后被评为司法所优秀工作者、甘德县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工作者,并两次获评平安建设先进个人。如今大家踏上了乡村振兴新征程,他却再一次“闲”了下来。

  人民调解作为最先接触矛盾纠纷的工作,也最了解矛盾纠纷产生变化的原因,能够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就地化解。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制度,人民调解也被誉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人民调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据考证,在多年前的西周官府中,就设有“调人”“胥吏”的官职,专司调解纠纷,平息诉讼,维护社会秩序的工作。《格萨尔王》史诗中部落间纠纷处理方式为众臣劝谏部落头领、群众提倡调解纠纷以及纠纷双方谈判和解等三种方式,也对“三果洛”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总而言之,人民调解作为一种传统矛盾纠纷处理方式,结合“依法治国”,对维护社会安定、强化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藏科乡地处甘德县东部,年自甘肃省玛曲县划入甘德县,现与之接壤,南接久治县,北面玛沁县。作为两省交界、四县接壤之地,民风剽悍、人员流动频繁、基层情况复杂。阿科扎加不仅在这里站稳了脚跟,还充分发挥作用,充当着家庭关系的“粘合剂”、邻里生活的“润滑剂”、社会关系的“调和剂”。

  家庭关系的“粘合剂”

  受经济、地域、文化、风俗等影响,我州不少家庭情况较为复杂,大家庭(族)聚居、夫妻无结婚证以及其他因素导致家庭矛盾多发。说来也怪,尽管大部分群众居住都较为分散,但阿科扎加总是能非常及时地以长辈的身份出现在有争吵声的房子里,让大家心平气和地说话。喝着茶,听着主人的倾诉或者抱怨,他心中就理清了事情的原委。他不会刻板地说教,也不会一味地和稀泥说几句“家和万事兴”之类的场面话就离开。类似“扎西,我看着你长大”的话作为开头,瞬间就把距离拉近了,接下来总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一家人重回和和美美的氛围。牧民旦增感激地说:“要不是阿科扎加,我差点跟这么好的老婆吵架离婚了。”

  邻里生活的“润滑剂”

  以前牛羊走串了、差点撞车了、发生口角了……大大小小的事,在僵持不下的时候都是“找阿科扎加评评理!”——阿科扎加常常因为这个理由接到老乡们的电话,一般都是开车前往或者问对方是否方便来调解室聊一聊。担任村委会主任积累的威望让他能镇得住场子,让矛盾纠纷双方坐下来说话;多年的社会阅历让他能看得穿迷雾”,理性客观中立地还原真相;出众的口才让他能讲得透道理,合情合理合法地让众人尽可能地满意处理结果。现在老乡们有矛盾的时候都会各退一步,并说“还是不要再麻烦阿科扎加了”。

  社会关系的“调和剂”

  当前,乡村间或是城乡间的交流日益增加,因拆迁、移居等因素在新区域形成新的社区群体,乡村正面临“去熟人化”阶段。从历史上看,以血缘或是某种被认可的文化组织起来的群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在一定层面上,乡村社会关系,乡村冲突的调适与乡村社会秩序的维系不仅仅靠法制体系,而且还依靠乡村礼俗、村社伦理、村规乡约等非正式制度。阿科扎加作为老村主任和调解委员会主任,也作为下藏科敖合家族的成员,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政策宣讲、活动宣传、普法教育、控辍保学……阿科扎加的活跃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每一条战线上,他总是能用最生动最朴素的语言把各项政策的春风吹进群众的心窝窝里。

  《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在脱贫攻坚战顺利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下藏科的群众都在盘算着怎么把日子过得更红火,家庭和社会矛盾都不再那么尖锐复杂。阿科扎加闲下来了,每天背着手转来转去,心里嘀咕着“是大家不再需要我了吗?”,脸上却洋溢着无法隐藏的、幸福、骄傲的笑容。

来源:甘德党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8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