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崔永焘摄影报道)肉措是甘德县江千乡远近闻名的“名人”。全乡四个牧委会没有人不知道她的,大家普遍认为肉措——“特别能说,认准的理儿从没放弃过”。但这次,肉措大姐终于学会了放弃,让全乡干部群众开了眼。
开始宣讲前,肉措同村乡两级干部畅谈城乡环境整治相关内容
因为草场纠纷遗留问题,肉措认定自己的利益被侵害了,村上解决不了,找乡上,乡上解决不了找县上,再解决不了,还有更高的上级哩!江千乡的干部提起肉措就头疼。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江千乡多次召开村乡两级干部会议,专门研究怎样解决肉措的问题。
会上有人提出,“上访户”肉措难缠,要想办法卡住她,这一看法马上被多数党员反对;有人提出,不要轻易给肉措扣什么“上访户”的帽子,一贴标签,就容易对人不对事,不利于解决问题;还有党员提出,肉措看上去不好对付,但其还是有许多优点的,比如干活肯出力等等;经过多次讨论,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肉措屡屡去闹本质上还是生活贫困,希望通过上访解决贫困问题。特别是,肉措闹归闹,因她本人能言善辩,爱讲道理,仍然有说服教育的很大可能。
村乡两级干部反复讨论,最终拿出三十六计以外最出乎意料的一计,讲清楚谈明白,用关爱融冰雪。政策、法律、事实、案例,一句句都讲成大白话,帮助分析判断,引导思想意识,真情果然融化了冰雪。解了心中的“疙瘩”,肉措敞开了心扉:时不时去闹,不但得不到任何补偿,还耽误挣钱,一次次被劝回、被接回,自己借钱雇车返回,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干部们开始帮助肉措梳理合适的精准脱贫政策,社会保障帮扶、生态管护帮扶、公益岗位帮扶……好几项政策都符合。干部们专门说明,肉措享受政策帮扶不是因为你闹,而是你肉措本身就符合这些条件,并没有因为解决问题而降低政策标准。
肉措毫不含糊:从我听明白的那一分钟,从我享受精准脱贫政策的那一分钟,以前所有不好的事情我会忘得一干二净!
肉措被聘为草管员,肉措被聘为乡上的环卫队长。“一个女人,腿脚又不方便,这些岗位怕是政府照顾她的吧。”
能说的肉措没作声,短短几个月就用自己的勤快和负责击碎了流言蜚语。易地搬迁房建设需要小工,肉措出现了,农牧园建设需要人,肉措又出现了。江千乡不少干部看到肉措在工地上挥汗如雨,都惊呆了,“哦,这不是那个肉措吗……”“哇,肉措大姐可真能干!”年底一算账,肉措的收入远远超过了贫困户标准线,顺利脱贫。肉措大姐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今年3月,甘德贯彻落实全省“一讲两办三推”(讲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办实事、办好事,推进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果洛州加了“推进民族团结、推进地区稳定”成为“五推”,甘德县又根据县情加了“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最终敲定“一讲两办六推”。一大批干部进村入户宣讲,肉措也听了一场,还念念有词的记了半天。
“干部们讲的我也可以讲”,肉措自告奋勇走进了村支部,支部不敢怠慢,迅速报告给了乡党委政府。就凭肉措的积极转变,她当然可以讲,不仅要让肉措讲,还要让其他的典型也来讲,江千乡还请了另外两名本地致富带头人,跟肉措一起向村民宣讲。拿着记的密密麻麻的本子,肉措最终选择讲生态环境保护,讲城乡环境整治。“自己的家自己要爱护,看到一地垃圾谁也没有好心情。草原是我们的,村庄是我们的,保护当然也要我们来做”刚开口讲两句,村民们就给她鼓了掌。肉措从没怯场过,在乡亲们面前宣讲更是娓娓道来。一场宣讲下来,熟人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还压低了声音同她开玩笑“真别说,肉措大姐还真有点儿干部的样子呢!”她羞涩地吐了一下舌头。
4月15日,记者走进肉措的新居,向她了解参加宣讲事宜,了解她的转变。肉措大姐认真地说,从前(上访)的事都不记得了,忘得一干二净了,“非要让我说,中国共产党好,伟大祖国好!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我自己也要努力奋斗,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肉措大姐在新居屋门口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崔永焘摄影报道)被组织派驻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江千乡协隆村任第一书记后,刘印洲会为记不好扶贫日志上的天气情况而懊恼半天。
草原上的天气就是这样任性,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忽然就会飘起雪花,一转眼,雪花在地面上留下一片潮湿又悄悄走了。
协隆村是甘德县14个贫困村中底子薄、无任何产业的一个。前两个月,刘印洲走访了全村96户贫困户。因为居住分散,入户走访的脚步很沉重,有时一天只能进一两户贫困户的家,草原上的天气还时不时开个玩笑。更让人沉重的是,许多贫困户的生存状况远超想象。还好,刘印洲早有准备。
没有草场、没有牲畜、没有发展能力和意愿的残疾人孤寡老人全部纳入低保兜底范畴;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鼓励发展生态畜牧业,从事劳务和经营;因健康原因没有劳动能力的,帮助他们积极治疗,享受政府的健康扶贫政策,早日摆脱病魔,重新投入生产。
作为中铁十七局一名总工程师,他上过高原也下过盆地,在崇山峻岭的隧道中现场指导工人灌浆进尺,山西汉子刘印洲没想到自己会以扶贫干部的身份来到青海,在甘德草原深处开始这场艰苦卓绝的脱贫“工程”。“进场”以来,刘印洲始终保持“三通一平”——与现在的上级甘德县、原单位中国铁建、96户贫困户中每一家人都保持着密切通讯联系,及时沟通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身份平等对待每一名村民,在岗一分钟,工作60秒,把智慧和精力用在解决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问题上。
协隆村没有产业,那就争取产业。至年,中国铁建共投资多万元在江千乡建立万亩饲草基地,既治理改良了黑土滩的生态质量,又能给协隆村的群众每年每户分红元外加两捆优质干草;年,经中国铁建支持,50万产业资金入股当地的雪山农牧公司,每年贫困户们可享受8%的分红;梳理政策后,刘印洲还向甘德县民宗局申请资金30万元,在协隆村建起民族服装加工厂,除了分红,还能解决至少10名当地群众就业……
每当村里的贫困户家中遇上重病、家人去世等较大困难时,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村民家中,进行感情上的抚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有时还忍不住自掏腰包为村民送上慰问金。年8月,刘印洲又从原单位争取来5万元慰问金,对村里的贫困户进行临时救助慰问,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作为中国铁建一名合格的“铁军”,刘印洲的身影一直活跃在江千乡各主要工程施工现场,利用自己强大的现场管理能力和专业工程知识,对各类工程的安全检查、现场环境卫生整改、草场硬化施工、混凝土路面捣振、工期部署调整、搬迁房验收、施工队撤场工资纠纷调解等事务进行专业化指导,为争取贫困户的权益,喊哑了嗓子。
草原不少人都觉得上学用处不大,还时不时抛出一个又一个很难回答的“哲学之问”——干部们,您们看,这是我家老大上学拿回来的一摞摞奖状,你们说这些能卖钱吗?要是能卖钱,我就让家里的老小去上学!你们帮我们想想上学到底有什么用?
“一个人吃了三碗饭最后吃饱了。孩子们上学就像吃了第一口饭,如果说是最后一口饭把人吃饱了,那么是不是只吃最后一口就可以了呢?”“大家看这个搬迁房的院墙,最上面少一块砖,它还是一堵墙,中间少一块砖也不打紧,可是地基如果少块砖,这墙要么垒不起来,勉强垒起来,早晚说不准啥时候就会塌掉。不是吗?”
协隆村的群保身有多重残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双儿女徘徊在辍学的边缘,刘印洲一遍又一遍去群保家谈心。以至于,群保和他的亲戚们都认识了刘书记。趁着周六的一会儿空闲,刘印洲又来群保家查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听见叫门,群保兴奋地迎了出来,拉着刘书记的手不肯松开,又是让座又是倒茶。群保的儿子叫索南昂德,在江千寄校上小学三年级。写完作业的索南昂德忽然说,我长大了要当医生,当了医生以后一定要把爸爸的腿看好。群保高兴地一遍又一遍抚摸着儿子的头,眼含热泪再也不提让两个孩子辍学的话了。
第一书记刘印洲到协隆村易地搬迁新居中查看孩子们写作业的情况
村民散花家有3个孩子,但只让其中一名孩子上学。刘印洲和协隆村两委干部一起上门做工作,讲法律谈政策,最终拉群、尕桑拉毛两名辍学儿童高兴地返回了学校。年,刘印洲和村干部成功“抢”回44名适龄儿童,让他们在课堂与小伙伴一起成长,成功阻断协隆村的贫困代际传递,让大家懂得了知识的无穷力量。
年底,协隆村96户贫困户中66家顺利脱贫,剩余30户贫困户也将在年全部告别贫困集体“清零”。刘印洲说,这30户贫困户年底事实脱贫绝对没问题,但全村“脱贫摘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许多繁重工作仍然要做。
谈起到任以来的工作体会,刘印洲感慨地说,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从协隆村乡亲们脱贫步伐来看,少数人壮着胆子在家门口务工、开店搞经营,勇敢地自我发展,这期间党委政府和乡村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果协隆村的孩子们能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的学业,然后再接受高等教育或者职业教育,应该会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少走很多弯路。
今年下半年,刘印洲的派驻任期即将结束。他将回到中铁恢复总工程师的身份,开启自己建设铁军的新征程,他说“人生中能够与协隆的乡亲们一起奋战在脱贫攻坚的阵地前沿,很幸福。”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崔永焘摄影报道)这一刻,家乡河南正是牡丹花盛开的时节,看着窗外大片大片的雪花,于雪山不由得笑了起来。这里是海拔米的甘德县江千乡,要说花的话,有雪花,嗯不久还会有更多的花。于雪山长期从事建材建筑行业多年,没有想到自己一个河南人会因为一场旅游,爱上青海,扎根“雪山”。
“天空真蓝,空气真好,牛羊肉真好吃!”谈起第一次来青海旅行,于雪山仍然觉得很幸福。缘于一场朋友的邀请,于雪山决定到青海玩一圈儿,顺便看看有没有好项目,在省城西宁接了几个小活儿,然后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赔了点儿小钱。于雪山又朋友的邀请和甘德县江千乡的招商引资下来到了甘德县。
于雪山在江千乡投资超过万元
到甘德的第一个晚上,头疼了一夜。于雪山觉得,甘德人热情归热情,可这地方真叫人头疼。架不住甘德人的热情,于雪山像中了魔,一次又一次地来到果洛,来到江千。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但项目的事依然毫无进展。到了江千,于雪山反复察看地形后,打算开发一批临街商铺,然后卖给当地人经营,说出了想法,他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连个饭馆都没有,谁会来这个地方买商铺”。一趟又一趟“走亲戚”,甘德人的真诚和盛情接待让于雪山越发惶恐,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人这样纯朴,项目谈不成总得表示表示吧。
彼时的江千,给人触动最大的就是一条破败主街和两旁的破瓦房,一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沧桑扑面而来。回头想想,这里的人在这么艰苦的条件还这么直爽这么真诚。于雪山觉得不留下点儿啥实在对不起甘德人的热情。要不这样,留下万,万给贫困户,一百万给乡村教育,一百万给乡政府改善下条件,既表示了中原人纯朴的心意,将来说给孩子们听,也多少是个话。
江千乡党委书记万德不要钱。万德说,当时是这样想的,钱是好东西,不过到手后撒个胡椒面,然后啥也没有了,啥效果也不起。于总你还不如把捐款拿出来,帮我们贫困户改造下危房,也让全乡四个牧委会的群众看看啥叫现代化,给脱贫攻坚战中的乡亲们长长精神。
33套房,万项目资金,盖成统一标准的平房,自己都不用掏太多的钱,可那不成了糊弄人了吗?于雪山一合计,项目资金加上自己打算捐出的万,盖33套小二楼,那样多好,相当于在江千乡平地炸响一声雷。
走亲戚容易,打交道难。谁会相信一个开着好车的河南人给藏区的群众盖房子,没人信。
于雪山的真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33套小二楼的所有建材(除了砂石)很快一车一车拉来,堆满了乡政府的破院子,图纸已经画好,机械也开了过来。谁自己把危旧瓦房拆了,这边马上就盖,工人随即到位。
乡亲们的对话很有趣:哦,要自己拆房啊,那有没有拆迁费呢?
你还要不要脸了,人家捐建给你的房子,你还要拆迁费。良心哪里去了?
听说还要自己买砂石,这也得钱啊。
人家老板说了,本地人可以到新房建设工地上当小工。一天元的工钱,咱踏实干上两三个月的小工,砂石钱不就出来了……
有三户群众的破瓦房确已是危房,一时半会儿塌不了,一年半载肯定要塌。一横心拆了!铲平瓦砾,清出地基,开干!谁家拆好,这边施工队马上进场打地基搭圈梁,高原施工期短,那就加油干。眼见一幢幢小二楼拔地而起,乡亲们的心按捺不住了,请亲戚朋友过来帮忙拆房吧。别捣鬼,踏实干。
河南的项目上离不开人,刚好家里也有事,于雪山坐上飞机,回河南了。甩手的于雪山知道,在自己留下的管理人员眼里,这样的小项目纯属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他还悄悄给施工人员留了话,一定要在三个月的施工期内把房子建出来,在冬天到来之前能不能入住再说,至少让群众看到房子出来了。
先前观望的群众不干了。乡上的干部,我们也要拆旧房、盖新房,你们不能不管我们的死活!乡党委书记万德发愁了,老于本身就是公益建房,33套房,已经让人家贴了万,再张嘴多难为情啊。愁到半夜,万德还是给于雪山打通了电话“于总啊,江千人民要感你的恩啊。我们这些偏远藏区的群众做梦都想不到自己也能住上楼房啊。你回来看,这两排楼房既是你给乡亲们盖的,也是给你自己盖的,这就是一座座无字的功德碑啊!还有23套,干脆你给一手建出来怎样?”
感谢酒精!于雪山正在老家跟朋友一起喝酒,接上万德的电话,他脸红了,藏区的群众就是这样真诚感恩,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剩下的23套我也给盖了。等酒醒来,于雪山不禁吸了口凉气,一盘算,又多万出去了。再把电话打回青海推辞吧,那多尴尬。转念一想甘德人期盼的眼神,他又合计,自己在河南的城市里有不止一处房子,乡下还建有庄园。大不了过一两年紧巴日子,这些钱省也省出来了。
甘德的朋友也知道,于雪山这次贴大发了。三次两次往县上跑,争取来了了江千乡的人行道硬化铺装和市政路灯项目,不过县上领导说了,一切手续都要严格依法办理,工程质量不能出任何纰漏,这两个项目顺开工,验收圆满通过,于雪山又补回来部分收入。一来二去,于雪山的心又痒痒了。重回甘德,再次审视甘德的资源。于雪山觉得,甘德最好的资源就是草原上的一切,特别是有机牦牛肉。于雪山朋友特别多,无意之中,当伴手礼寄出的甘德生鲜牦牛肉收到了太多的好评和“追加订单”——再来5斤,这次我付款,价钱好商量。既然这么多人喜欢甘德牦牛,何不就做起这牛气冲天的生意。
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甘德牦牛,在自然放牧加优质燕麦草补饲的条件下口感最佳,凭借不怕输的劲头和认真细致的态度。于雪山提供的甘德牦牛分割精品肉平均克可卖到元左右,成功打开了上海的高端市场,来吧,只要肉品有保障,销路是敞开的。这样算来,一头甘德牦牛粗略估计产值超过了4万元。
于雪山决定给牧民出售的牦牛涨价。别家收牛,一头元,老于收牛一头块。不过,这4万块一头的价格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卖出来的。初生的小牛犊经过严格挑选后被打上耳标,放牧员要保证牛在草畜平衡的草场放牧,要保证牛的年龄在三到五岁(两颗牙)时候出栏,这样肉质最好,达到出栏标准的牦牛每头按元的价格收购,加上每头牛三年的放牧工资,一头牛能从于雪山这里挣到元,“公司+专业合作社+牧民”模式初现雏形。
牛要吃草,那就种草。于雪山建起了万亩优质燕麦草基地,既能保证牦牛可以吃上优质饲草,又有将多余的饲草出售;牛要拉屎,来不及捡走的牛粪就会在草原上形成斑块,影响草地质量,那就建个有机肥料车间,将收集回来的牛粪高效发酵后造粒出售……这不就是一个现代农牧业科技循环示范园吗?
建设起甘德现代农牧业科技循环示范园的于雪山,请来了技术员,在海拔米的高原种起了有机蔬菜,毕竟自家产的发酵液和有机肥,可以用来为有机蔬菜和种植的中藏药材提供营养,这样的蔬菜和药材品质肯定特别棒。
海拔以上的高原试种西瓜
年,于雪山在玛沁县军功黄河边的温棚里成功种植了西瓜和小白瓜,军功可以种,江千肯定也可以种。
4月中旬,记者在于雪山位于江千乡的温棚里见到了那些珍贵的瓜苗,由于气温和地温达不到要求,技术员在温棚里又搭建了二层温棚,二层温棚中搭起了小拱棚,这样算来,成功育苗总共三层温棚。技术员说,基本确定这些高原上的“尕稀罕”试种成功。
省上要带领群众“一优两高”,雪山公司发展生态畜牧业就是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带领合作社和牧民群众参与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既可以给全国人民提供高品质的牦牛肉品和高品质的有机蔬菜瓜果,又可以让藏区群众脱贫致富,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于雪山说,果洛最有名的就是雪山,自己的公司也取名雪山,这也许就是缘分吧。目前,于雪山已经将妻子孩子都邀请到青海来,一起扎根高原,在甘德草原上用实干家的精神书写壮丽的创业史。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记者崔永焘摄影报道)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江千乡恰曲纳村的旦正在乡亲们的眼里是个倔强的孩子。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他坚决不当贫困户,靠在公路建设项目中当小工,带人务工,凭借自己的努力拼搏成功脱贫致富,并且带领一大批有发展意愿的乡亲们通过务工实现了脱贫。
旦正和忠贡在大武隧道工地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旦正和工友们进入大武隧道捡拾垃圾和石头
恰曲纳村的乡亲们都说,旦正还没有长大成人,他父母就先后去世,真是个苦命的孩子。家里没有草场,也没有牛羊,只有4个弟妹嗷嗷待哺。靠着政府的救济和亲戚们的帮助,旦正带着4个弟妹每年挖虫草挣些收入。一天天长大的旦正暗暗发誓,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让弟弟妹妹每天有酥油茶喝,逢年过节能吃上肉。
国家决定开工建设德马高速(花石峡至久治)后,旦正觉得机会来了。要修路,肯定要有大批工人来,大批工人肯定要有吃喝,开个小卖部卖个零食都应该能挣不少钱。年,旦正拿出一家人从牙缝里省下的几百块钱,到处借钱,为了省钱,旦正买来彩钢板,请亲戚们帮忙在夏日来(地名,近大武隧道)搭建彩钢房小卖部。
因为没有经验,批发来的商品没有想象的那样好卖。修路工人到小卖部多半是是买廉价烟和低价白酒的,而这些商品的利润又非常低,一年下来也就能挣七八千元。
人可以没有钱,不可以没有善良。旦正觉得这些修路的人和自己一样都需要帮助。点滴小事,他都会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外来的陌生人。渐渐的,项目部传开了,夏日来附近有个彩钢房小卖部,店主是个瘦小的藏族小伙子,人非常可靠,又乐于助人,还特别热情。
转眼时间到了年,国家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村里人都劝旦正申报,你家要不是贫困户就没有贫困户了。旦正却懵懂地看着大家,贫困户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我自己有手有脚能劳动,为什么要国家养着我(因为旦正经常在小卖部值守,他对国家的扶贫政策了解得并不全面)。项目部的领导有天听说了旦正的故事,专门跑过来买烟。“小伙子,你开这个小店能挣多少钱啊?敢不敢带些人来公路工地上干活?”
旦正心动了,可是没有启动资金。没有任何抵押的他最终凭借良好的声誉,由党员干部担保贷了两万块的款。买不起工具,就租,买不起帐篷,还是租,村里人觉得这个小伙子可靠,也愿意跟着他去公路上干活,大家在工地上捡垃圾、捡石头,把成卷的草皮铺设在修好的公路两侧,在路两边的菱形格内种草,度过了一个忙碌又充实的夏天。
三个月的工作结束了,大家出工少的挣到了七八千元的工资,多的超过了万元。人生中第一次见到了这么多钞票,伙伴们高兴地把旦正抬了起来“沙格(藏语好的意思),沙格!”
公路施工中,有许多的零散工作需要人,通常大施工队不接这些,小施工队嫌工钱少又不愿意来。旦正带出来的人干活踏实不偷懒,项目验收时一遍过,临时有活听指挥。好名声让旦正接到了一个又一个“小活儿”,也为伙伴们挣来一笔又一笔丰厚的血汗钱。
换好手机了,置办新工具了,不经意间,旦正隐约有了包工头的模样,不变的是他的真诚和憨厚。最近,德马高速大武隧道封闭施工,旦正带了二十多名工人前来务工,负责捡拾施工现场的垃圾和石头。一边捡石头,一边看着隧道外的天气,旦正说,再过几天就可以铺草种草了。
短短几年,旦正带出来的务工队累计用工多人次,乡亲们在旦正的带领下,凭借吃苦耐劳从工地上挣回多万的收入。旦正本人也在玛沁县大武镇买了商品房,把自己的孩子接到州上接受更好的教育。
旦正记得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每个人,并且努力回报给大家,哪怕是一个糌粑,一碗茶。每每有人夸赞旦正是大老板,他总是羞涩地低下头:没有国家修建高速公路,我一个穷孩子哪有机会带领乡亲们从事劳务挣钱。男子汉要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奋斗出精彩的人生,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倔强旦正的故事激励着甘德县江千乡无数的群众,乡上还特别推荐了他评选全县创业致富带头人。大家都说,倔强的旦正主动不当贫困户,踮起脚尖够到了幸福的果子,还帮助更多的人一起致富,是条汉子!
5月2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伊斯坦布尔大学学生奥坎在表演武术。
年5月2日,第18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土耳其赛区决赛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举行,来自伊斯坦布尔大学的奥坎夺得冠军,将代表土耳其参加在中国举行的总决赛。新华社记者施春摄
[2][3][4]下一页
5月2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伊斯坦布尔大学学生奥坎在表演双截棍。新华社记者施春摄
前一页[1][3][4]下一页
5月2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展示才艺。新华社记者施春摄
前一页[1][2][4]下一页
5月2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参赛选手在比赛中展示才艺。新华社记者施春摄
前一页[1][2][3]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