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甘德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社会矛盾纠纷,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和甘德县域有限的法律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矛盾还在日益突出。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青海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意见》及县委十五届常委会第54次(扩大)会议精神,甘德县司法局近年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和依法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积极探索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援调对接”工作模式,不断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式,旨在助力推进青海地方治理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司法为民服务和创新工作机制新举措提供“甘德方案”。
年8月19日,甘德县司法局在发展“枫桥经验”的基础上,将乡镇司法所、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进行整合,采取及时受理、无缝衔接和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构建成了立体化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并以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出发点,全面开创了果洛州“援调对接”工作新格局。
自“援调对接”工作开展半个月以来,多件矛盾纠纷已通过非诉方式调解结案,让受援群众直接感受到了快捷高效的公平正义。
为农民工依法维权撑起一片蓝天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民工队的几十名农民工为甘德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送来了锦旗,激动的说:“非常感谢甘德县司法局,因为我们农民工没有法律意识,在工地干活时没有任何书面凭证,也没有签署任何书面合同协议,通过甘德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及时介入组织调解后,我们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及时保障,我们很快顺利的拿到了我们的血汗钱。”
前期因为工地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务报酬纠纷,几十名农民工跑遍了相关的部门进行求助没有得到解决,在人社局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来到了甘德县法律援助中心。因为缺乏相应的书面证据,追讨劳务报酬也成为一大难题。
“如果提起诉讼,因为缺乏关键性证据,诉讼请求也不一定能得到支持”,甘德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官应林说。
考虑到该案涉及人数众多和案涉工程还涉及其他法律关系,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官应林及时向局长索南才环同志进行汇报后决定启动“援调对接”工作模式,并委派“1+1”援助律师调解员胡良瑞和人民调解员介入本案纠纷。调解员先后将该案涉工程的包工头和几十位农民工组织在一起进行调解,在帮助农民工固定相关证据后,调解员们通过耐心释法说理并征求各方当事人的意愿,最终促成各方当事人签署了和解协议,两天的时间就将这起涉及人数众多的拖欠农民工劳务报酬的矛盾纠纷解决了。看到农民工顺利拿到了血汗钱,甘德县司法局工作人员和调解员的脸上洋溢出了笑容。
这只是甘德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快捷高效化解社会纠纷和司法为民的其中的一个缩影案例。
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开创全州“援调对接”工作新格局
甘德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官应林说:“法律援助是国家实行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受援人主要为贫困弱势群体,如果处理不好将直接破坏政府和社会的公信力,在前期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中,大多数受援人因为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很好的掌握有利的证据,在办理这些法援案件过程中很难再收集相关的证据材料,面临的结果可能是受援人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如果处理不好还可能会引发其他新的社会矛盾纠纷,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难题,年8月,甘德县司法局在多年积极探索和总结“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衔接的经验基础上,启动了“援调对接”工作新模式,这是果洛州境内首次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新格局。
据悉,甘德县“援调对接”工作主要由“1+1”援助律师、人民调解员、法官等人员组成,甘德县司法局先后在人民法院、退役军人事务局、乡镇政府等单位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坚持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对接的工作理念,主要对农民工、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涉及的讨薪、抚养、赡养纠纷维权等适宜调解的法律援助案件,采取与人民调解、诉前调解联合介入的处理方式,让人民调解走在前面,将大大的缩短了纠纷化解周期,也能更好的快速帮助法律意识淡薄的受援人固定相应的证据。据向多位受援人了解,他们也都非常喜欢“援调对接”这种快捷高效的化解矛盾纠纷方式,不仅可以为他们省去诉讼费,还能帮助他们高效的固定相应的证据。
日前,大多涉及非婚抚养费、追索劳动报酬等纠纷的当事人都是慕名而来,请求甘德县司法局法援中心对相关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在法律援助大厅墙上悬挂着多面受援人送来的锦旗,这是人民群众对甘德县司法局工作的直接认可,这样的“援调对接”工作模式为现场普法、释法说理提供了和谐的土壤。
努力为提供“甘德方案“进行积极探索和总结
甘德县域的农民工在提及法律援助中心时都会竖起大拇指,他们称“甘德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就是我们的坚强后盾,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我们不仅可以‘绿色通道’得到法律咨询,还有专门的法律人员给我们处理纠纷和保障我们的合法权益”。自8月19日甘德县司法局启动“援调对接”工作后,已快速化解了多件矛盾纠纷,得到了受援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局长索南才环同志称“创新‘援调对接’工作机制是我局多年来总结和积极探索的成果,是积极维护贫困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又一“绿色通道”和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全局人员应当坚持“援调共济、以调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优势,将求助法律援助的案件化解于基层,最大限度的节约当事人维权成本,对确需专业化法律服务的,及时与法律援助中心进行衔接导入法律程序。”
建立健全制度,将“援调对接”置于阳光之下和人民群众心中
甘德县司法局在“援调对接”工作机制的落实方面,先后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和工作制度。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并在法律援助中心备案,采取先行由人民调解方式进行,同时要求法律援助中心与乡镇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援助工作站定期召开总结会,对“援调对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出并进行分析研判,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综合提出治理方案。在经费上保障“援调对接”工作的投入与支持,努力将各单位、乡镇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村(社区)法律顾问整合为“援调对接”工作的前锋作用,将直接助力于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援调对接”工作人员主动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让“援调对接”工作阳光透明,加大宣传力度,让这种工作模式根植于人民群众心中。
甘德县司法局局长索南才环同志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严守法治精神,强化人民调解力度、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充分发挥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的职能作用,全力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我们还要找准甘德地方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总结和深化“援调对接”工作经验,走出一条符合中央和省州县委要求、体现甘德实际的地方治理新路子,为推进青海地方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提供“甘德方案”。
来源:甘德县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