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生程少为 http://m.39.net/pf/a_8231855.html
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威震华夏,使得曹魏人心震动,曹操甚至动了迁都的想法,当时的曹操因为汉中之战大败而回,孟达又夺取上庸,曹仁在前线崩坏仅能自守,日益危困,这时候曹操听信司马懿的计策,联络孙权。
孙权在确保东线安全的情况下,于是派遣吕蒙率军袭击荆州,同时,曹操冷静下来,派遣徐晃率军增援曹仁,而后又自己统帅大军驻扎在摩陂摄阵,又派遣朱盖、殷署增援徐晃。合肥的张辽也在率军增援襄樊的路上。
东边的孙权这时候已经派遣吕蒙夺取荆州,断了关羽的后路,和徐晃对敌又遭遇挫折,这时候收到后方被吕蒙夺取的消息,于是仓皇率军撤退,撤退时期的关羽已经四面受敌,进退失据,缺乏后勤供给、军心散涣,数万大军很快逃亡,到麦城的时候只剩几百人,随后在临沮被孙权部将擒杀。
于是,虎头蛇尾的襄樊之战以意想不到的结果结束,因为东吴的背叛使得历史走向被改变,复兴汉室的愿望也变得更加的困难。因为孙权的背盟,也千百年来背上了骂名,很多人以为,威震华夏的关羽是有机会再向前一步发展的。
当然,放眼当时的襄樊战场,如果去除孙权背盟、关羽后方安定,在徐晃的援军已经遏制关羽的锋芒的时候能不能继续扩大战果,彻底击败关羽?或者说,关羽在缺乏兵员、粮草补给的前提之下能不能击败徐晃延续威震华夏的神话?
现在已知的情况,关羽大军相对于徐晃的援军来说,不论后勤补给、兵员、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而且师老兵疲,但是徐晃的大部分都是新兵,没啥作战经验。关羽有水军的优势、士兵都是老兵作战经验丰富,而且多次大胜有积威存在。
这就是一种不对称的平衡,如果没有第三方影响,双方可以短时间内维持对峙,但是对于关羽来说,当时能够动员的都已经动员了,甚至后方守城的大部分将士都抽调到前线作战,后方的粮草也无法及时供应,否则不会有关羽擅取湘关米的事情发生。
这表示关羽的动能已经到了临界,他维持优势的唯一路径就是继续胜利,用胜利来维持军心,所以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现有的矛盾爆发,直接前功尽弃。但是,对面的曹魏不仅曹操坐镇,徐晃的援军在前方站稳脚跟、东边的张辽已经在路上。
对于这一些问题,关羽是没有办法处理的,既没有办法攻下襄樊、又没办法阻截张辽的援军,粮草也没有办法及时补送,这就是死局,意味着只要徐晃站稳脚跟,不被关羽击溃,就能转危为安。
而当时关羽的军队,已经捉襟见肘,徐晃声东击西的时候,关羽都要自己率军增援,显示关羽兵力不足已经是疲于应对,徐晃人数的优势发挥重要的作用,兵力不足的关羽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战争的结果对关羽不利,所以关羽撤走了军队,避免形成里外夹击的被动局面,徐晃的作战目救援襄樊,现在已经达到。对于徐晃来说,不败就是胜利,而对于关羽来说,不胜即失败,现实很残酷。
在出战之后,关羽根本没有继续向前推进的力量,及时能够稳住阵线,使得徐晃无法扩大战果,进入对峙局面,那么关羽的所有优势都不复存在,各种劣势都会是导致关羽溃败的因素。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羽的人员、粮草、都会处于下风,而曹魏的生力军会及时补送。歪史以为,即使孙权没有袭击荆州,徐晃也能击败关羽,只是没有后面的走麦城事件,关羽在军心动摇之后因为水军的优势,不会大溃败,仍然会回到荆州。
文心雕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