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梅新林.论“地图批评”的双重趋势与突破方向[J].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01):-.
1.引言(本文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学术定位、相互重构以及重点突破三个方面构建相对完整的“地图”批评体系,以期发挥更好的文学批评功能与效应。
2.研究方法:
作者对中外“地图批评”有关的理论著述进行了梳理,意在为后续研究理清学理基础和指明方向。
3.文章结构:
本文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指明“实体性”文学地图是“地图批评”的本原和基础,并且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接着作者历时性地梳理了文该研究的国内外学理基础。在原始形态与附属形态阶段以中国的“文学图志”为代表,具有领先的研究地位。21世纪以后,西方文学地图的研究进入全面兴盛时期。基于上述考证,作者总结出研究向着“实体性”与“借喻性”文学地图开始分化而呈现为双重发展趋势。在实体性地图领域以中匹亚提的团队使用的电子绘图法绘制瑞士历史小说《阿尔宾·尹德甘德》为突出成果代表。国内文学地图研究在西方研究的推动和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号召下,也有了一定的理论著述与数字文学地图建构成果,分为“地图呈现”与“检索统计”两大板块。作者还指出了“实体性”地图研究现存的三个缺陷。
第二部分作者强调了“借喻性”地图在该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因为其借鉴和汲取了文学地图的理念与方法,体现了图文两大元素以及由此构成的图文结构与互文功能。作者接着梳理了西方学界“借喻性”文学地图研究的方向与相应成果,包括:美国现代小说超越单一地域(性别族裔等)生态地图学景观,跨越单一国家疆界的世界多边主义等概观视角的全景问题;以爱尔兰小说为代表的局部空间。两个方向也彰显了现代文学地图的悖逆之处,即一方面地图提供概观视角但缺乏历史细节,另一方面文学叙事提供细节表征个体事件但依赖整体结构。继而作者对“借喻性”地图的领军学者罗伯特·塔利的理论进行概述,塔利主要阐明了“文学绘图”的隐喻概念和本体性特征,即词语和句子所作的叙事以表征所处世界。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超越于特定区域而走向“绘制世界文学地图”研究。作者最后指出“隐喻性”地图研究的两点局限,包括学理性不够和排斥“实体性”地图。
第三部分作者针对现有地图批评有待挖掘的三个方面。一、对研究进行学术定位,作者提供了两个视角进行定位,包括从文学地理学视角划分为地图批评总概念和“地域批评”“地理批评”“地图批评”以及“地理诗学”四个核心亚概念;和从“地图批评”的独立视角自创核心概念并以此进行理论体系建构。二、将“实体性”地图与“借喻性”地图相互重构。作者总结了二者互相重构的必要性:从学理层面,地图批评是移植和借鉴“地图”理论和方法等,联系图文两大要素以及其互文功能。从实践层面,以弗朗科·莫雷蒂的《图表·地图·树形图:文学史的抽象模型》、埃里克·布尔逊的《小说·地图·现代性:空间想象》为代表,实现了二者互融。三、地图批评实际应用突破性的三个层面。包括对现有零散概念进行整合、借鉴和集群,建构统摄性的理论体系;将文学地图的二元研究法进行结合,需要在“图本”“文本”以及“图—文”互释三个方面发力;更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地理环境”(VGE)具现化“文学地图”。
4.结论:
“文学地图”作为一种移植和借鉴“地图”理论、方法与技术的新型批评模式与方法,旨在以“图—文”两大叙述语言系统的有机融合呈现和揭示文学地理空间的形态与意义,具有相对完整的图文结构与互文功能。然而随着从狭义的“实体性”向广义的“借喻性”文学地图的演变与分化,彼此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呈现为由合而分的双重趋势,因此需要在学术定位、相互重构以及重点突破三个方面寻求深入更大进展。
感想及点评:
梅新林着眼于国内地图批评的发展,指出了几条有待纵深开拓的研究路径,针砭时弊地指出理论建构的小概念混乱、缺乏建构体系的局限之处。诚然其所言,但理论的整合、构想和学理性的开创非一日之寒的功夫能够达成,同时文学地理学研究又具有极高的社会现实相关性。对于目前阶段的学习而言,从具体的作家作品入手,考察文本的地理空间与具体作家作品的关系,其在文本各个要素之间产生的作用,即是一个可行的入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途径。
被引情况分析:被引0次,下载29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