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甘德县 >> 甘德县特产 >> 我的家乡襄阳

我的家乡襄阳

总结完哈尔滨的,也该总结一下我的家乡——襄阳了。我出生和成长的环境与电影《你好,李焕英》中类似,同样是三线建设中建起来的厂(所)矿,位于襄阳城西的山沟中,毗邻古隆中。山沟里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有医院、托儿所、学校,还有篮球场兼露天电影院。

甚至有露天游泳池。

古隆中离家不远。雪中的古隆中总能让人想到三顾茅庐的故事。

出山沟东行十公里左右,即可到达襄阳城。这里要先区分几个概念。襄阳市,地级市,曾用名襄樊市。襄樊是襄阳和樊城的合称,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被用来命名包含襄阳和樊城的地级市。历史上,襄阳和樊城是两座城,分居汉江南北两岸。现在,襄城和樊城是襄阳市的两个区。襄樊市改称襄阳市发生在我大学期间。对于这次改名,不少人有不同意见,觉得自己的记忆被改变了,但从更长的时间尺度看,襄阳一直是对这个地区的称呼,改回襄阳其实是一种回归。

汉江在襄阳拐了一个弯,再加上岘山,造就了襄阳城独特的地理环境:西面和东面是汉江,西南方是岘山,仅城西有一条较窄的陆路通道。下图为汉江上向南俯瞰襄阳城。下方正中为北门,北门后为向南延伸的北街。城正中高大建筑物为昭明台。

襄阳还保留有较完整的城墙和护城河。上图中能看到北向的城墙和城门。朝北的城门面对汉江,名为临汉门,当地一般称为小北门。

襄阳城内的主干道以昭明台附近为中心,呈十字状,分别命名为东街、西街、南街和北街。临汉门内通往昭明台的路为北街,很早就改建成了仿古商业街。

由于襄阳城周边独特的地理环境,解放襄阳时我军选择西门为突破口,下图即为从西门处俯瞰襄阳城。

同样的位置,视角转向北。画面下方为护城河,画面上方横向的为汉江。

襄阳护城河两岸景观最好的地方在城东南角。这里护城河宽,城墙东南角处修建有仲宣楼,再结合远处的岘山,是休闲赏景好去处。

晚霞下,亮灯的仲宣楼,据说样式参考了故宫角楼。

空中视角。可以看到远处的汉江。

夜色下,仲宣楼,月亮和金星。

附上一段延时。

以及岘山看襄阳的视角。

襄阳城内留下的古迹很少,值得一提的也就是襄王府绿影壁吧。引用百度百科的介绍:“襄王府绿影壁位于襄樊市襄阳城东南隅,因全用青绿色石料刻砌而成,故名。明正统元年(年)襄王来瞻塔,自长沙徙封是邑,营造宫室,此壁就是当年王府门前的照壁。崇祯十四年(年)王府全部被毁,唯照壁保存至今。绿影壁高7.6米,宽26.2米,厚1.6米,系仿木结构,面阔3间,均以汉白玉镶边。中间刻有“二龙戏珠”,左右各刻巨龙飞舞于“海水流云”之间。四周边框精雕小龙64条,姿态各异。”

樊城与襄阳隔汉江相望。地势平坦,经济繁荣。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襄阳段的江面较宽。在汉江边,总能想起一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为沟通两岸交通,汉江上建起了数座桥梁。下图中,近处为公铁两用的汉江一桥,远处为汉江二桥。在我有记忆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就是襄阳全部的过江桥梁了。其中,汉江一桥肩负焦柳铁路的过江重任,修建较早。

后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发展,又新建了多座汉江大桥,包括卧龙大桥。

卧龙大桥襄城桥头,引桥成剪刀状。

还有凤雏大桥。

作为历史悠久的交通要点,襄阳的铁路交通在普速时代尚算不错。

但受累于湖北整体发展水平,襄阳进入高铁时代较晚,直接导致新建襄阳东站被迫采用既不实用也不美观的有柱雨棚。不过也得益于这一点,途经襄阳的两条高铁线路均按Km/h的标准建设,未经历降标。下两图为襄阳东站候车室内部。

终于可以在襄阳拍摄高速动车组了。

襄阳下辖的其他区县去的不多,值得放图的就是春秋寨了。

cerkang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