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治疗白癜风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4039370163788725&wfr=spider&for=pc
点上面蓝字 从石壁下向南绕道而上,便到了离岳山极顶米处的祖师坪。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海拔米的山坳上,竟有一处汩汩流淌的清泉。泉水向东注入一方池中,柔柔的水波吻着山石发出冷泠乐鸣。尝一口,甘洌浸脾,抹一把,柔若轻风。
由玉泉池北去数十米,便是登上岳山极顶的必由之路——入云梯。陡峭的悬崖间,古人凿有级台阶,其仅容一人行走。我们紧贴石壁,四肢并用,小心翼翼地历时4个多小时,终于登上了岳山极顶。
岳山极顶面积不足平方米,落日时分,站在山顶的“狮子望天台”上,西望洛水弯弯,天光如缎,在淡蓝色的天幕和粉红色的晚霞之间,一轮金子般的圆日正徐徐降落;南望,霞光片片,几个沐浴着金辉的山尖在彩色云海里忽隐忽现;东望,千山万壑之间,村落点点,炊烟袅袅,远处嵩县的陆浑水库尽收眼底;北望,苍峦茫茫,白雾霭霭,里外的滔滔黄河依稀可辨。
次日凌晨,是个少有的晴朗天气。在观看了日出壮景之后我们便沿岳山北麓的原始森林向海拔.8米的花山进发。3个小时后,我们攀上一座山峰,皆以为这是花山之巅了。谁知未及欢呼,却见对面滚滚浓雾中,一葱茂奇峰耸入云端,高不可攀,众人始知脚下非花山。急忙回头寻来路,不知何时竟被山岗所掩,哪里找得着!
正在惊异间,那浓重的雾海里,竟渐渐地向我们推出一个“银幕”来,在“银幕”的左下角,还现出几枝红艳艳的海棠。“啊!蜃景!”不知谁惊呼一声,我们一齐向“银幕”方向跑去,竟忘了摄下这珍贵的镜头。待我们跑近了,那“银幕”却不见了,留给我们的,只有那不尽的遗憾。我们又步入浓雾中上行,流云绕身,推而不走;浓雾扑面,聚而不散。四人前后不能相顾,唯脚下黄花可见,人行花上,真有在仙境中漫游之感。
黄昏时,我们从山势雄峻的花山北部攀登到了峰壑竞秀的西南部山腰。一路所见山峰、巨石,个个造型奇特,如禽,如兽,如物,如人,约30多处。花山西部山腰一危崖处的“水帘洞”,洞口卧一石狮。洞高3米许,宽2.5米许,深6米许,内遍布石笋,滴水不断,阴冷彻骨。遇雨洞口危崖上则形成瀑布,如挂帘。洞南是大片的杏、桃、栗子林。洞下原有明末所建玉皇殿、老母殿、西佛殿、五祖殿、白云和花山庙六处建筑,其结构与印度寺庙相似,共有建筑多间,碑碣70多座。可惜这些建筑解放前夕被战火所焚,至今所剩无几。我们留意观察了十几块残存的碑碣,上面多刻有大圣取经壁画和清初扩建及以后的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的修葺情况。最引我们注意的是清乾隆年间(公元年)所立的一块碑刻,上书:“斯山也,《西游记》所称齐天孙佛成圣处也。故其庙在焉。”读着这碑文,再看看周围峻秀的山势和满坡的果树,真觉得有点“花果山”的味道。
花山南最值得称道的风景点要算“摞摞石”了。该石雄居于一道狭窄的山脊上,高约20米,周长百余米。从北望,像歪嘴桃;南望如半个桃子的剖面。石底极平,与山脊的接触面只有6平方米那么大,其余部分则形成宽约0.2米的缝隙,大有凌空之势。更令人惊奇的是,距此10公里的洛宁境内,竟有完全相同的“桃子”的另一半。这绝非人力所能为,堪称天下奇观。
下午,我们来到了花山西北角的龙潭沟。龙潭沟呈东南——西北走向,长约30华里。沟东悬崖间,有古人所修石栈道,宽0.35许。沿道而下,需鞠躬援崖。行不久,脚下传来“轰隆隆”的雷鸣声,令人惊心动魄。透过茂密的枝蔓向下望去,唯有水雾翻腾,深不见底。这便是龙潭沟的头道景观——阎王瀑。再下行,约2里左右的西半崖上,则是龙潭沟的第二景观——三道潭瀑布。该瀑布宽约24米,高约90米,由3个自然落差形成。每个落差处,水溅似银珠,腾空似莲花,异常美丽壮观。继续顺沟而下,便可看到一潭碧水,面积约多平方米。水中横卧巨石三块。中间石上刻有“龙潭”二字。潭水清洌,凉气袭人。水从石隙中溢出,声如萧瑟。在“龙潭”东侧的石壁上,凿有“虎穴”二字,沿小道攀上,可进“龙王洞”。洞高约2米、深3米余。洞中空间虽小,但阴冷风生,凄神寒骨,不可久停。
《秦岭文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