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在广德北乡居住了上千年的大家族,如今

北京手足癣医院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410/8833423.html

这个在广德北乡居住了上千年的大家族,如今仅剩数人

勇氏,中国罕见姓氏之一,按照最新的人口调查显示,人口排在姓氏榜第位,全国勇姓人口约8千人。按照姓氏溯源考证,勇氏的源流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秦灭楚,楚大夫熊勇携家人逃至吴国,并改勇字为姓,隐姓埋名。其后人勇获拜为吴国大夫,子孙繁衍至今。

目前,勇氏族人主要集中生活在江苏省江阴市顾山镇、宜兴市湖?镇和山东省乳山市育黎镇等地。根据江阴勇氏族谱记载,其为明朝末年法兰西人娶一江阴乡女所创;宜兴《勇氏宗谱》记载,其先为菰城(今浙江湖州)人,明初迁居这里,后牒谱残缺,以时任山东登州府栖霞县训导勇镇为一世祖,并言其第十代先祖迁居江阴市顾山镇,还有一种民间说法,他们先祖是清初的一批明军将士,统一按军装背上的“勇”字为姓;《乳山市志》则记载,其先为浙江云和县人,明万历年间迁居而来。

宜兴《勇氏宗谱》书影

综上说法,几处勇氏聚集地的记载大多均停留在明代,而关于之前的朝代及人物均未涉及。按照目前的说法,“将汉代前世之勇姓视为勇氏宗祖,从地域及历史考证均不能确立为今勇姓始祖。”所以出现了两种说法:1、将江阴市顾山镇认定为勇氏祖居地;2、将宜兴市湖?镇定义为“疑似中国勇姓发源地”。

其实在与江苏宜兴、浙江湖州相连的安徽广德,早在北宋时期就有勇氏家族存在。

据《广德州志》记载,早在宋代广德就出了一名叫勇必大的特奏名进士,曾任武冈教授,可见这个家族在广德历史之悠久。而位于广德北乡的锁山寺(今邱村镇双岗村)则见证了这个家族的历史,笔者推测附近应该是广德勇氏家族的祖居地。

锁山寺,位于州城北二十里的灵佑乡,初建于北宋至道二年(年),原名万寿院,寺始于天圣六年(年),至大观三年(年)寺僧德华重修,“而倡首捐赀则宁、汤、勇三姓,相与赞厥成功。”北乡附近的宁氏、汤氏和勇氏三大家族踊跃捐资修庙,这是关于勇氏家族北宋最早的记录。

光绪《广德州志》书影

到了南宋绍兴十一年(年),“郡人勇枢经从毗陵之无锡,遥见山巅有祠宇甚丽,指问路人,曰张王庙。勇因致敬,得此签语。”广德人勇枢经,从常州去往无锡,遇张王庙显应,因致敬而作祠山签诗一百二十八首。勇枢经到无锡,是经商还是当官,早已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位曾经离开过家乡的祠山信徒,这个故事被南宋周秉秀收录在《祠山事要指掌集》,也成为目前笔者仅见的关于南宋广德勇氏家族唯一的记录。

《祠山事要指掌集》书影

接着说锁山寺,明代洪武年间曾重建,到了明末又遭毁,清康熙年间僧体真募修大殿未成,寺僧实相继之,“适际庙貌倾圮,毅然以重新为己任,仍谋诸三姓,皆愿绳其祖武。”僧实相重修锁山寺,附近的宁氏、汤氏和勇氏三大姓氏族将重修寺庙当成为继承祖业,“凡七历寒暑,而工始成。较德量功,大约首领仍归三姓,落成间赖万缘。”历经七年,锁山寺庙貌焕然一新,三姓功德无量。

锁山寺旁有净土庵,康熙年间由僧成舟创建。成舟,原名勇元详,“喜清净,蒲团面壁,欲择地而隐。”就买了位于锁山寺之右李景星夫妇的田地,结茅而居。后陆续购置四五十亩,“更构瓦房,塑佛其中”。到康熙四十三年(年),成舟游吴门归,额曰“净土庵”。成舟晚年另建有莲心庵,可惜刚建好就去世了,其徒弟佛广继承遗志,“复募善信勇鸣玉、商侯昆仲,装塑佛像焉。”从勇氏家族参与锁山寺七年重建,到勇元详创建净土庵和莲心庵,再到虔诚的佛教徒勇鸣玉,说明到了清代早期,勇氏在北乡锁山寺一带仍是一个大姓。

在修庙的北乡宁氏、汤氏和勇氏三大家族中,宁氏在北宋至和元年(年)由陵阳(今属青阳县)迁居广德,而汤氏定居广德可能更早,其中汤景仁淳熙三年(年)进士,仅两宋期间这个家族出了六位进士。据此推测,勇氏定居广德可能在北宋早期或者更早的朝代,广德勇氏从北宋至今,不排除有族人外迁,甚至不排除他与附近宜兴、湖州等市的勇氏有关系。

限于史料缺乏,尚未发现之后广德勇氏家族的史料,笔者怀疑这个家族可能跟广德其他大姓一样,大部分人死于后来的天平天国战乱及瘟疫,即使部分人逃难离开了广德,回来的恐怕也不多。据知情者告知,广德勇氏仅存数人,其中本地土著勇氏只有两人(其中一人为男丁),一个定居广德千余年的大姓,如今衰落至此,不禁令人唏嘘。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